Saturday, October 15, 2011

投資市場上流行的謬誤(於2013年5月24日增訂)




謬誤的真意,簡單地說,是將不完全十分正確的,甚至錯誤的說法作為十分正確的說法看待(例如以此為根據去說服別人),這就是謬誤,而市場上流傳的謬誤頗多。以下列出筆者所能接觸到的市場謬誤,並加以評論。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1. 市盈率低(例如低於12)為入市時機,高(例如高於18)為出貨時機。
2. 在金融市場,賺錢不難。
3. 散戶投資者傾向聽「貼士(tips)、冧把(number)」買入賣出
4. 大跌市因「秋官效應」?!
5.  熱錢流入,股市例升
6.  努力鑽研未必有回報,那麼為甚麼還要努力?!
7.  「摸頂撈底」,才會賺盡
8.  「必勝」招式、「必殺技」??
9.  「贏就谷,輸便縮」、「看升追升,看跌追跌」??
10.  「順勢而為」??
11.  派發紅股真的有利股東??
12.  關於複利滾存的迷思

市盈率,英文為 price / earning ratio (market price per share / earnings per share),簡稱P/E,即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利。

若營商環境變差或公司經營不善,導致股價大幅下跌,但每股盈利不變(因到業績公佈後才會反映),市盈率便會下跌至一般人認為可以買入的水平,但你會買入這樣的股票嗎?一旦業績公佈後,盈利下跌,若股價不變或跌幅較盈利低,市盈率便會上升。另外,無人問津的股份,股價沒有上升動力,市盈率亦會偏低,一般工業股都有這種情況。相對而言,一些被市場忽略的股份突然受到追捧,股價上升過多,市盈率亦會偏高。

所以,市盈率祇是給予市場經驗投資者一個基本訊號,還要進行其它基本分析(如行業營商環境、公司管理層質素等)和技術分析(尋找最佳入市/出貨時機)才會作出投資決定。

很多財務分析比率(包括市盈率),單獨使用時並不全面,甚至有誤導成份,所以使用時要小心,或者求教有關專業人仕審閱該公司年報。

相關文章
Top of the page 頁首


沒錯,但祇是一半的事實。另一半的事實是虧蝕都很容易,再加上無論勝敗都要繳付的交易費用和經紀佣金,若果勝出機會率不高,例如少於70%(當然要視乎個別投資工具而定),能夠賺來的都不多。不爭的事實是勝出機會率越高越好,這亦是投資高手終身所追尋的目標。

雖然在理論上贏輸機會各佔一半,實際上,大部份散戶投資者是未經過訓練,犯上很多錯誤,例如在投資前沒有行之有效(即勝出機會高)的策略、開市前沒有充足準備(市場情報搜集、基本分析、技術分析等)、沒有止賺止蝕機制(就算有,都沒有決心執行),再加上如前所述的無論勝敗都要繳付的交易費用和經紀佣金,大部份散戶投資者豈能不輸?
Top of the page 頁首


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金融圈是充滿金錢利益的地方,金融大戶操控市場,一般方法是在市場未為意時先行入市,然後打手們透過各種渠道向市場「放風」(即提供「貼士」和「冧把」),造成市場效應,散戶投資者以為「有金執」、「堅料」,便紛紛入市,形成羊群效應,到尾聲時大戶隨即大量平倉套現,大部份未能及時平倉的散戶就這樣被套牢了。

任何投資工具都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有人勝便有其他人敗,好像麻將遊戲一樣。很多市場人仕為了賺錢,都會不擇手段,所以絕不能隨便聽取「貼士」和「冧把」便入市。
Top of the page 頁首


在2012年6月1日信報的「投資者日記」專欄「虎口.鱷潭.秋官」有以下文字:

『... 秋官效應信則有不信則無,惟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港股5月話咁快唔見一成多,如假包換。股市如樓市,無貨在手望跌,有貨在手望升,揸了重貨之輩,輸錢遷怒鄭氏者恐怕數不在少。』

最令筆者感到好奇的是最後一句「輸錢遷怒鄭氏者恐怕數不在少」。明白市場運作的市場人仕,在心裏一定會對這一句說話嗤之以鼻,因為市場的起跌取決於市場運作,而很大程度上市場運作又取決於投資者的預期和市場大戶的部署。但是同時,他們又欣然歡喜,因為市場有很多不明白市場運作的市場人仕,可以讓他們上下其手也。

既然秋官效應不是決定市場起跌的決定因素,那麼為甚麼秋官效應這麼應驗?因為很多市場人仕相信秋官效應靈驗,形成市場投資者的其中一個預期,有些相信秋官效應的投資者為了逃避風險,會沽貨離場,加上其它市場因素配合(如最近困擾市場的歐債風雲,和很多市場人仕亦相信並執行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即五月沽貨離場〉的策略),其他投資者亦預期股市會下跌,也會沽貨離場,才會導致市場大跌。

所以,祇是秋官效應就能令市場大跌?若三色台想為秋官平反,並不困難,祇要多播放他的劇集,那麼市場豈非長期大跌?

以上道理亦可用於占卜星相和其它非市場因素的測市方法。

最後,在2012年6月1日,羅家聰先生在信報發表了關於秋官效應的文章,值得一讀。
羅家聰:秋官效應不明顯 死貓食足二十年(祇有信報網上訂戶才可閱讀全文)
Top of the page 頁首


有如證監在傳媒忠告市民:「投資可升可跌。」同樣地,大戶調撥大量資金流入,可以做好,亦可以做淡,目的是賺大錢、賺大錢、和賺大錢。大戶並沒有責任為散戶着想而托着大市。
Top of the page 頁首


努力鑽研未必有回報,但不努力鑽研則幾乎可以說是不會有回報。相同例子俯拾皆是,例如一個人中學畢業並不代表將來會成為出色的科學家,但中學未畢業的則幾乎肯定將來不會成為出色的科學家一樣。
Top of the page 頁首


投資界名人曹仁超先生以「不要接跌下來的飛刀」去形容「摸頂」沽空的難度;同樣道理,亦可形容「撈底」。趨勢完成後重新再看圖表和數據,大家才發現原來疑似頂部(或底部)可以由多個至十多個,視乎升勢(或跌勢)長短和投資者各自對圖表和數據的解讀而定,可想而知「摸頂撈底」成功的機會不高。

採用「摸頂撈底」的資深投資者以獨特的手法和有效的風險控制作出交易,不明就裏的和未經大量過往市場數據測試的追隨者,切勿盲目跟隨。

在此,送上筆者的投資格言:「不能贏盡,更不能輸盡」,這樣才能在投資生涯上「長做長有」。

進階思考問題:理論上,「摸頂」比「撈底」有多一重的風險。這風險是甚麼?(提示:從不止損方面去想)
Top of the page 頁首


坊間有很多的投資課程,導師都會強調「必勝」招式、「必殺技」等等,以吸引學員報讀。但是,世上真的有「必勝」、「必殺」這回事?

假設人人都學得必殺技,在市場上同日同時出招,結果如何?最好的情況,是在短期內或會嚐得甜頭;但即使如此,都會產生羊群效應,引起有實力的市場人仕注意,在以後的日子都不會順利賺錢,甚至虧損;最後,必殺技變成必死技。況且,若真的有必殺技,課程舉辦者或必殺技創立者真的會傾囊相授?

那麼,坊間的投資課程是否一無是處呢?也不盡然。有些導師會傳授一些基本投資知識,令投資初哥有所裨益,甚至傳授有用的一招半式,以供學員參考。當然,這一招半式是否真的有用,學員都要親自驗證,不能假手於人,更不可抱着姑且信之的心態。
Top of the page 頁首


一般投資者都有怕輸心理,所以他們都要看到上升或下降趨勢形成後才入市,這是正常心理。在長期上升或下降趨勢中,這亦是贏大錢的策略。若果在八九六四後逐步持有匯豐控股(0005),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蓬勃期間,絕對有十分不錯的回報。

不過,在現今2010年後市況升跌頻繁的年代,而類似上世紀經濟發展蓬勃期也不再的時候,這策略會令投資者在持有或做好後市況掉頭向下、在沽售或做淡後市況拾級而上的例子屢見不鮮,皆因市況升跌越頻繁,代表上升或下跌趨勢越短,投資者往往在入市後該趨勢已步向尾聲,隨時掉頭轉向,焉能不輸?
Top of the page 頁首


坊間投資班的導師、在大眾傳媒出現的財經演員,都強調投資要順勢而為,但是,投資者要怎樣才可以順勢而為,他們未必能說出一個所以然來。

要怎樣才可以順勢而為?很明顯,先有勢,才可以順勢;沒有勢,如何順勢?那麼,投資者怎樣可以看到勢,然後順勢又可以不輸錢,甚至贏錢?需知道,勢有真假,順着真的可以令投資者不輸錢,甚至贏錢;順着假的,令投資者輸錢居多。

那麼,怎樣判別真勢假勢?很多在坊間投資班的學員都會相信導師推介的方法,當導師將方法介紹完畢,他們便急不及待地盲目入市,最後導致輸錢離場。剛看過以上『「必勝」招式、「必殺技」??』段落的朋友,都會明白世上並沒有必勝招式、必殺技這回事。即使有,又怎會在坊間投資班、投資講座等等的公開場合傾囊相授,而不自私地利用這些絕招在市場贏錢?判別真勢假勢,祇有投資者親自運用大量過往市場數據測試,能達到滿意效果的,這才是真勢!這才是真正找出符合市場運作原則的開始。
Top of the page 頁首


獲得公司派發額外股份,小股東以為有「着數」??答案可以是,可以不是。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會按照股東持股比例發行新股份,而股東又按照相同比例收取新股份(即所謂紅股),除了在持股數量上有所增加之外,在公司權益上和派發股息上與派發紅股前比較,是沒有任何額外得益的。

看看以下信報專欄作家「高仁」在五月七日星期二信報的文章『戳破送紅股謬誤』的描述:

... 派送紅股會導致發行股份數目增加,每股盈利及每股淨值則會被攤薄,而股數增加正好彌補了每股盈利及每股淨值的損失,小股東並沒有任何實際得益。

事實上,派送紅股只是等同於股份拆細,同樣是增加發行股份的數目。譬如說,10 送 1 紅股相當於股份 1 拆 1.1 ,而 10 送 3 紅股相等於股份 1 拆 1.3。

上市公司派送紅股的理由層出不窮,最常見有提高股份於市場上的流通量、參與公司的業務增長、回饋股東的支持、擴大公司股東基礎、擴大公司資本基礎等等,部分是言之有理,部分卻是謬誤處處。


上一段列出一般派送紅股的理由,究竟孰真孰假?請參看以下一表。

可成立的理由謬誤
  • (透過派發紅股,)令股東更積極參與公司的業務增長;
  • (因股價按比例攤薄,股價低了,)令股份的市場流動性(流通量、可銷性等等)提高。
  • 回饋股東(的支持、關注、厚愛等等);
  • 擴大公司股東基礎;
  • 擴大公司資本基礎;
  • (透過增持股份,)股東在公司的權益有所增加。

在金錢上,既然派發紅股對股東沒有任何明顯的得益,對發行紅股的公司而言更沒有任何明顯的利益,那麼,為甚麼公司要浪費自身資源派發紅股呢?背後又有甚麼動機呢?這是否令各位讀者深思和留意呢?

後記:甚麼是謬誤?可參考在本文頂部筆者對謬誤的看法。

信報專欄作家「高仁」在2013年5月14日的另一參考文章『解構紅股「寒冰綿掌」』

未能看到以上文章的讀者,可以看看所引述的以下其中三段文字:

高仁相信各位「巴打」(即英文的 brother,兄弟也)都會知道,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票「抽水」,市場俗語叫做「印股票」。事實上,公司「印刷」股票確實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送交至股東的股票戶口。

當上市公司宣布大比例派送紅股,同一時間會訂立除權日,除權日股價便會作出相應的調整,但要知道的是紅股「印刷」需時,在股份除權至紅股上板期間,市場貨源只剩下原先的舊股,形成所謂的「乾貨期」。

由於公司股價已經調整,舊股貨源稀少只反映小部分市值,而未「出廠」的紅股又「凍結」了大部分市值,在股份供求嚴重失衡之下,股價有機會被人舞高弄低。小股東的「紅股」因尚未到手,其利益可能會受到損害。


那麼,上市公司若果將股價舞高弄低,到底對上市公司本身有甚麼得益?這視乎上市公司的需要。很明顯,將股價舞高,大股東可以將股份以較高價格套回多一些現金,或者,令敵意收購難度大增。另一方面,將股價大幅度弄低,具有震倉效果,令驚慌的散戶將手上的股份拋售,大戶或大股東可以趁低價吸納大量股份,令持股量大幅增加。
Top of the page 頁首


很多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在推銷長期性的投資產品或附有投資性質的產品時,都會以複利滾存的概念向準客戶推介,以增強說服力,很多準客戶的貪念由此被挑起而成為他們的真正客戶。究竟複利滾存的概念在真實的金融世界裏有多真實?如果是真實的,究竟有多大威力?

首先,各位讀者要明白,若果天下間真的有高回報、低風險的投資工具,財雄勢大、一切講求利潤而運作成本高的金融機構,為甚麼不獨食自肥而要「益街坊」?明乎此,一切可以在金融市場的金融產品,幾乎可以肯定不會是高回報而低風險的。至於該產品是高回報而高風險、低回報而低風險、抑或甚至是低回報而高風險,準客戶一定要在成為他們的真正客戶時要弄清楚,以免抱憾終生。

甚麼是複利滾存(明白的讀者可以跳看下一段)?就以一個近似寓言的方式說明。商人甲在機緣巧合下救了國王脫險,國王問商人甲想要甚麼賞賜,商人甲思考了一刻,就向國王表示以一元開戶口,第一星期要一元,第二星期要兩元,第三星期要四元,第四星期要八元,如此類推,簡而言之,過了每一星期,戶口金額加倍。國王聽了,覺得第一個月都祇是十五元而已,在每個月收到的千千萬萬元稅收來說,簡直九牛一毛都不如,於是毫不考慮地立即與商人甲立下字據作實。結果可知,國王要向商人甲求饒,因為在第二十個星期後,國王已向商人甲支付了超過一百萬元,感覺到很大的財政壓力。以上的近似寓言所用的利率,是以週息百分之一百計算的。由此可知,在高利率而短利率周期的環境下複利滾存在一段長時期裏是可以有相當威力的。

回到開始時的問題「複利滾存的概念在真實的金融世界裏有多真實?」和「如果是真實的,究竟有多大威力?」可以說,複利滾存是真實的,是真的在運作中,但在很多真正的客戶來說,就未必完全感到它的威力,甚至它的存在,因為低利率、長利率周期、通貨膨脹、投資失利、金融機構所收取的費用等種種原因,都會將複利滾存的大部份威力消耗掉,有些情況甚至令本金減少。
Top of the page 頁首


1 comment:

  1. 在10月25日,陳大為兄在信報的文章「從基礎分析態度看技術分析
    」,值得一讀。同日,陳兄亦將此文章上網,連結如下:
    http://forum.hkej.com/node/75309

    ReplyDelete